李論演講實錄:
家先要忘掉O2O這個框框,因為未來都是Online的,這是這一波智能手機,智能設備革命帶來的結果,萬物皆智能,萬事皆聯網。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在線部分的基礎建設已經基本完成,支付、定位、溝通等等基礎環境的建設已經很好了,的平臺能出來的也都基本出來了。看看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手機,那些屏的應用,基本都是平臺,所以說對于業者而言,平臺的窗口期正在過去,當然不是說未來完沒有新平臺出現的可能,而是機會要小的多,巨頭都基本搶占了Online的部分,也就是入口的部分。
過往5年和聰明的業者都基本投身在了這個領域。回頭看看我自己作為機構投資的過去30個月,前半段我都在投平臺,很有幸能投到好貸網、淘當鋪,秀美甲等的業者,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搭建一個平臺,努力構建一個生態系統。而近的12個月,我基本沒有再投平臺,一來是平臺都太貴了,我投不起了,也看不清,還有就是我在思考未來的機會在哪里?
我們不要忘了O2O是由兩部分組成的,Online And Offline,我個人認為未來5年的業機會在Offline,Offline的機會要,多,而且Offline的機會對于業者而言會一直存在,因為Offline的業在于做出的產品、提供的服務,而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在任何時候都是被需要的。Online部分的市場像是一個寡頭的舞臺,贏家通吃,資源集聚,但Offline的部分很難贏家通吃,因為人的需求是多元化、多樣化的,人總是喜新厭舊,喜歡嘗試新鮮事物,追求的體驗,于是過往12個月我集中精力在找到能提供好產品和好服務的公司。
家發現沒有,做好產品的公司,提供好服務的公司估值一點不比平臺小哦,比如蘋果、小米、順豐快遞、海底撈火鍋·····未來的機會是給那些不忽悠,花心思踏實做好產品,能提供好的服務的業者。
O2O的本質是提效率。互聯網革命先解決的是信息不透明、不對稱的問題,但信息透明對稱只解決了效率的淺層次問題,O2O應該解決效率的深層次問題。我經常出國,我就一直觀察和美國、和日本、和新加坡的差距到底在哪?別是反映在結果上的時候,比如家現在都知道美國東西賣的比,不僅牛肉、水果服裝、汽車房子都比,盡管他們的人力成本比的多,的原因是什么?除了稅收等等客觀因素以外,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整個社會各個環節效率比我們。社會的很多支出和成本在為效率下買單。很多時候國家的差距就是效率差距造成的。效率的差距由什么造成的?我想就是各個環節缺乏好的服務提供者,沒有好的產品造成的。
某國內IT男服裝品牌前一段時間調的宣布終于把T恤做到了優衣庫的品質,雖然我覺得做到優衣庫的品質沒啥可自豪的,但很讓人不能接受的是該品牌做出這個T恤的成本竟然相當于優衣庫零售價格,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說這個衣服還沒賣就已經開始虧錢了,家不要忘了我們號稱工廠,但結果竟然在成本上都拼不過人家。這個品牌據說打算就這么虧錢賣,因為他有偉的互聯網思維(眾人笑)。家不要笑,這個差距是怎么造成的,其實就是整個鏈條上每個環節的效率差異造成的,從原材料,到加工,到物流,到倉儲,到訂單管理。
家在坐的基本都是O2O領域的業者,或者是即將打算投入O2O業的,家應該看到我們社會每個環節都有被O2O來提效率的空間和市場。比如B2B領域內的原材料采購,生產領域的C2B,物流倉儲,蔬菜生鮮的供應鏈等等,這些都是整個經濟金字塔結構的底座,體量巨,機會很多。效率有待的空間越,你們的機會越,越。
O2O該如何來效率呢,我個人總結下來無外乎提供好產品,提供好服務,提供好系統。為什么這么說,我來舉個例子:O2O的風一刮,很多保姆項目出來了,但一接觸發現其實很多這類項目只是改變了你找到保姆的方式,以前找保姆需要去家周圍的保姆中介或者查黃頁,找朋友介紹,現在不用了只要上個APP,各種阿姨,南方的、北方、的、矮的都在那,自己挑吧,有的還有星劃分啥的,但家發現沒有,我們找保姆的效率并沒有被顯著提,我們還是要自己試用,試了一個不行再試二個,三個,直到找到一個滿意的,然后那個APP就在也不用了。所以這種O2O項目我不認為他有生命力,因為他還停留在上個時代,玩的還是打破信息不對稱,阿姨還是那個阿姨。那效率該怎么完成,我想方法有很多種,比如這個APP能提供標準化品質的家政服務,客人不需要試用,每個阿姨的服務個體間差異被的縮小,這樣行業的效率才能被,少在選擇環節的效率被了,我們常常說“因為信任所以簡單”,效率的一部分就是靠建立信任來完成。
我個人認為的O2O業,單單打破信息壁壘希望不。前一段時間O2O領域一個概念“眾包”,這個也眾包,那個也眾包,我比較悲觀,我覺得眾包不符合現階段國情,眾包在小范圍內可能可行,但想獲得范圍成功有難度。因為我們社會總體文明程度和素質沒到美國那個階段,比如P2P租車在美國可以,但在我想做起來會很難,說白了就是我們的文明程度沒到那一步,因為這是兩個P在同一個素質水準上合作,眾包中的那個“眾”的條件不,我愿意相信如果由我們今天到場的章董德一嗨租車的章總,或者神州租車等等這些機構來做這個市場有機會,因為他們的效率不比美國的P2P,但比國內的P2P。所以的前提還是效率,效率才能帶來勢能。
今天泰笛洗滌的姚總也來了,他們之所以能獲得很多投資人的青睞也是因為他們確實提了家庭洗衣在各個環節上的效率;59STORE的周總今天也來了,他們的也是通過把學宿舍變成分倉,轉運倉,運用分步式電商的模式,效率來做校園零售和外賣。如果要我給家一些什么建議的話,我想說,你要么有重的技術革新,用科技這個硬功夫來效率;要么就是埋頭去做好產品,埋頭去打磨你的服務,做好這個軟功夫。好產品好服務,才能建立品牌,才能建立消費習慣,才能降選擇難度,才能減少重復無效勞動,才能減少浪費,歸根結底才能提效率,你們才有可能成功。反之,你們的O2O業就是耍流氓。
現在和接下去的O2O業機會,多的會向傳統消費領域延伸,向生活的方方面面延生,對業者的要求也會不一樣。前面談到從12年10月到13年底的前十幾個月,我都在投平臺,而后面直到近的16個月我都在投想做和能做好產品的團隊。家都在投母嬰平臺的時候,我就預感平臺多了,好母嬰產品的缺乏就會凸顯,果然二波風潮家就都去做海淘,試圖用海淘來解決供應的問題。但我自己從14年連續投了4、5個做母嬰產品的項目,從做尿不濕的,到嬰童服裝,再到奶粉沖泡的智能設備,他們都是自己設計、開發、生產和銷售產品。
再看其他領域,我投資了做定制家具的麗維家,做燈具的麗家裝;做家庭標準化裝修的小米裝修、愛家紀;做農產品反向C2B的“500家農場”,他們無一例外也都是專注于怎么做出好產品。我還投資了提供新購車模式的小馬購車,B2B領域改變集裝箱貨運的航運城,人力資源外包服務的微知,他們都是在努力的改變他們那個領域的服務模型,追求提供的服務。因為他們可以提供好產品,提供好服務,因而也被資本市場接受,獲得了雷軍、徐小平、IDG、SIG等這些行業領袖的認可和投資機構的后續投資。
這些業者他們各有千秋,但有一個共性就是對產品研究的深入,對什么是好產品有足夠的理解和足夠的要求,同時能夠做到知行合一,不斷的完善,努力提供出用戶預期的產品和服務。菩薩畏因,凡人畏果,1萬小時法則在未來會越來越被驗證,一個在行業沒有積累,靠簡單玩模式的業者注定在未來的O2O業中會舉步維艱。
注:本文信息僅供參考